网站首页 > 文明城市
日 子 美
脱贫提速 暖暖的获得感
发布日期:2019-09-17
 亲历者说
  蔡佳惠
  市大学生发展基金会2018年受助学生
  助学金对于我来说,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鼓舞,它更加坚定了我追求未来的决心与勇气。我觉得我不仅仅是父母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更是国家和社会资助出来的大学生。受到资助后,我顿感自己身上多了一份责任,所以在校期间我一直很努力地让自己成为更加优秀的人,希望在未来能够有能力回报所有对我有帮助与支持的人。
  金锡泉
  揭阳市第三批保障房获益者
  没想到年近80还能住上新居。能在晚年过上这么好的日子,这完全得益于共产党的好领导和政府的好政策。
  我是去年底申请到的第三批保障房。新房子近40平方米,面积虽然不大,但是日常设施一应俱全,不仅采光好,通风好,而且还是带电梯带绿化带装修的“花园式住宅小区”。每月连同租金、物业管理费用还不到300元,这是我们自己花个一二十万都买不来的好环境。
  现在,我每月都能拿到固定的社保金,生活无忧,多年的安居梦也圆了,这让我觉得非常幸运和满足。
精准扶贫让揭西县金和镇山湖村山更秀湖更清村更美。
  扶贫攻坚路上,扶贫干部、农科专家履职尽责,经常深入地里田间指导种植,鼓舞贫困户自力更生奔小康。
  市大学生发展基金会成立进贤励志会,启动“接力计划”——在毕业4年内帮扶揭籍贫寒学子,反哺基金会实现爱心接力。
  气派的保障房拔地而起,让市区部分住房困难家庭的安居梦得以实现。
  从生活拮据到收入增加,从居无定所到住有所居,从求学无门到学有所教……一直以来,我市把增进民生福祉放在首要位置,着力解决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加大“真金白银”投入,筑牢民生底线,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随着一项项有温度的惠民政策相继出台,一件件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群众的“安居梦”“大学梦”“脱贫致富梦”逐步变成为现实,日子越过越有滋味,获得感不断增强。
  保障性住房实现住有所居
  来自榕城区新兴街道兴东社区的许伟敏、沈明如是一对聋哑夫妇,也是当地的低保户,原先跟父母、兄妹生活在一起,80平方米的房子挤了8口人,生活很不方便。后来在当地党政的帮助下,成功申请到一套廉租房,月租金只要1元/平方米,居住成本不高,却能享受更优越的居住环境。在2018年春节前夕,许伟敏夫妇如愿搬进了新房子,开启了新生活,因为无法用言语表达内心的激动,夫妇俩特意请人为新居题写一副春联贴上大门:“坚定信念跟党走,喜迁新居奔小康”,横幅“德政民心”,以此表达感恩之心。
  住有所居,居有所安,许伟敏夫妇“安居梦”的实现,得益于我市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作为市委、市政府“十二五”期间的十大民生工程之一,市区保障房建设项目自2012年12月奠基开工以来就备受瞩目,截至2017年12月底,整个项目12栋楼房3300多套已全面竣工验收,解决了市区3000多户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问题,真正实现群众“居者有其屋”的朴实愿望。
  除了推进公租房建设,我市还不断加大棚户区改造支持力度,扎实稳步推进榕城区中部片区棚户区改造城市更新试验项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还将“推进城镇棚户区改造,基本建成住房1260套”作为十大民生实事之一,其目的在于进一步改善低收入家庭和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只有解决了群众安居问题,才能让他们生活得更有归属感和获得感。
  普惠助学点亮“希望之灯”
  “寒门学子苦,求学路上难。”对于贫困家庭来说,一纸大学录取通知书意味着希望,也带来了经济上的压力。广东工业大学18级学生蔡佳惠就面临着这样的困难。家中四兄弟姐妹,有3人在上学,家庭主要收入依靠在家务农的父母,在父亲动了一次大手术之后,家庭经济负担骤增。去年高考后收到广东工业大学录取通知书,蔡佳惠就申请了揭阳市大学生发展基金会的助学金,每个月享受200元的生活补助,直至大学毕业。而这一年,有217个符合条件的高考大学新生得到该项资助。
  揭阳市大学生发展基金会,是市委、市政府首创普惠型长效助学新机制的产物,开启了我市社会公益事业新的探索和尝试,着力于破解贫困大学生就读困难。自2012年11月正式成立以来,揭阳市大学生发展基金会在公益助学基础上,不断探索公益品牌升级路径,形成了助学补贴、组织引导、志愿服务、实习见习和就业创业“五位一体”的助学模式,其中,“一块助学”“千企助学”“结对助学”“书画义卖助学”“指尖助学”等多样化募捐形式,凝聚成巨大的爱心力量,让更多贫困学子获得享受公平教育的机会,为贫困学生插上圆梦的翅膀。截至2019年8月底,累计超过100万人次参与,筹集爱心助学金超过4400万元,帮扶3724名贫困学子实现大学梦想,爱心助学逐渐被打造成为一张城市的公益名片。
  精准扶贫激发内生动力
  解决困难群众的民生问题,单单是保障居无忧、学无虑还不够,治本之方应是帮助困难群众探寻增收致富之路。自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来,我市着重于“帮困帮到点,帮扶帮到心”,不断创新扶贫思路,积极调动资源力量,多方位发展经济项目,培育主导产业,找准长效扶贫模式,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涌现出一批批脱贫致富的好典型。
  从贫困户到致富带头人,普宁市南溪镇北溪村贫困户张松金在对口帮扶单位东莞市东坑镇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走出了一条精彩的逆转之路,并于2017年年底实现脱贫。
  原先,张松金家里共有6口人,妻子患有精神疾病,育有4个子女,家里虽有劳动力,但缺资金、缺技术,日常收入仅可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2016年底,驻村工作队联系了普宁市果蔬局专家到村里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张松金先后参加了多场次的培训,认准了淮山种植,便承包了8.5亩土地尝试种植,还申请了1万元的小额扶贫贷款,从此开启了自己的脱贫道路。在张松金的带动下,北溪村不少普通农户以及贫困户也纷纷加入到淮山种植的行列,总种植面积迅速达到50亩以上。张松金的“华丽转身”,正是我市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喜结硕果的一个缩影。
  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我市脱贫攻坚工作扎实深入开展,呈现出贫困户持续增收、贫困村日益发展壮大的良好态势。截至2018年12月底,全市共有贫困人口39429户、108401人,相对贫困村162个,分别由东莞市对口帮扶14个,中直、省直单位帮扶31个,我市自扶17个。根据省扶贫信息系统统计,2018年全市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490.83元,同比增长19.83%;162个贫困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385.75元,同比增长18.6%;全市累计共实施到户帮扶项目20.56万个、到人帮扶项目73.94万个,贫困村、贫困户各项帮扶工作稳步有序推进。
  撰稿:潘彬彬
  摄影:李维照  郑楚藩 林洁松 林碧鸿
来源:揭阳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