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文明评论
传承历史文脉 保持文化自信
发布日期:2019-06-19
  黄晓旋
  提起揭阳,“海滨邹鲁”“国画之乡”“小戏之乡”“龙舟之乡”“ 华侨之乡”“亚洲玉都”之美称总是扑面而来,作为揭阳人,自豪是发自心底的,常常也是信手拈来人云亦云,就是不知出处,窃以为应是哪个国家权威部门给出的“封号”,像“亚洲玉都”就是由“亚洲珠宝联合会”授予的。但细究起来,却发现并非全部如此,且都得之不易,值得我们铭记和保护。
  揭阳“小戏之乡”源于广东省著名戏剧评论家郭秉箴在1979年第二期《人民戏剧》发表了题为《火辣辣的广东揭阳农民戏》文章。文章中提到:单1978年一年,全县就创作了50多个小戏,真可以说是南国的“小戏之乡”。自此,揭阳县被省内外文化界誉为“小戏之乡”。诚然,揭阳“小戏之乡”绝不是一位戏剧评论家一言就能定乾坤的,他只是做了中肯的概括,并得到广泛的认可。1977年至1980年,是揭阳现代小戏创作和演出空前活跃的阶段,县文化局始终把抓好业余和专业戏剧创作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每年举办一次全县戏剧创作作品调演,每年都有一批新创剧目涌现,1978年,揭阳就演出现代小戏26个。而且质量都是扛扛的,像《李队长筹粮》不但上京调演了,全国很多地方还移植上演这个戏。所以“小戏之乡”虽然借戏剧评论家之言,但决非浪得虚名。
  从《揭阳县文化志》查找有关“国画之乡”的记载,只有一处这样提到:揭阳人民素喜国画,而旅居海外的侨胞更爱家乡艺术,每每回乡,都要寻找几幅带回欣赏或馈赠亲友。国画在华侨工作中成了联络乡情,增进友谊的珍贵礼品。根据华侨喜爱家乡艺术的特点,揭阳文联组织一批国画作者绘制国画作品,揭阳县委、县政府与华侨联谊,便多以国画作为赠送礼品,受到华侨的普遍欢迎。以至出国访问、考察,县委、县政府也多以国画为礼品,深得国外友好人士的认可,“国画之乡”因此广为传扬。
  揭阳是潮汕国画发祥地,晚清至民国时期,揭阳国画代有名家相继而出,现代更是出现了很多著名的画家,建国后,作中国画蔚然成风,人才众多,刘昌潮、林受益、林逸、洪志圣、陈胜等名家汇聚,揭籍海内外著名画家陈文希、范昌乾、孙星阁、谢海燕、黄独峰、王兰若也不时参与揭阳美术活动,国画画事非常活跃,作品一批批涌现,国画人才辈出,老中青少薪传火接,画坛繁花似锦,硕果累累。“国画之乡”虽然是民间传扬出来的,但揭阳确实有拿得出手的国画作品,所以“国画之乡”便一传十十传百。
  透过一张张“文化名片”,我们仿佛看到一座城市弥足珍贵的文化记忆,而传统的“文化名片”都得来不易,让“国画之乡”“小戏之乡”等美誉持续下去,传承好历史文脉,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至少,我们得尽力保有这一文化自信。
来源:揭阳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