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文明城市
“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63)
江南:跟着城市“耸立”起来的新社区
发布日期:2021-08-18
 江南社区鸟瞰。郑楚藩 摄
  从钓鳌桥往东,沿临江南绿廊东行2.4千米,就来到北河大桥下。过北河大桥,就进入榕城区榕华街道江南社区境内。2021年季夏,我们走进江南,这是我们“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经过的第7个社区。
  西至榕华大道,北至北河,东至东湖路,南至椟松路,是江南社区居委会的管辖范围。
  江南社区是揭阳市最年轻的社区之一,于2020年11月26日成立。就如我们在上一站“临江南路”开头说到的,她的得名跟临江南路紧密相关。那么,在还没有设置为居民组织以前,这一片地区,又有什么“古”呢?
  记者 蔡逸龙
  椟松村的河边地带
椟松路。阿龙 摄
  清雍正《揭阳县志》渔湖都图上标示的今江南社区境内村落地名,为椟松村。椟松村是今天榕华街道埔上、巷畔、港墘和西头4个社区的总称和前身。
  据椟松郑氏谱牒载,椟松创置于北宋末年,创村始祖叫郑叔成,其父亲郑伯舆(1023~1097),原籍福建莆田县涵头里后埭(今属莆田市涵江区),进士出身,曾任广东梅州推官,宋元丰八年(1085)擢潮州府通判。他遂把家眷带到海阳县淇园村(今属潮州市潮安区凤塘镇)居住。
  郑伯舆有3个儿子,长子叔文、次子叔武为林氏夫人所生,三子叔成为黄氏夫人所生。林氏夫人逝世后葬于海阳县蓝桥山(今属榕城区仙桥街道)。长子郑叔文到蓝桥守陵,后来就在蓝桥创乡,这个蓝桥乡就是今天的篮兜村。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郑伯舆逝世,葬于海阳县蓝田都狮岗径(今属揭东区新亨镇),黄氏夫人逝世后也葬于此地。郑伯舆的三儿子郑叔成在此守陵,后来也将家小带到此地落户创乡,这个村叫椟松乡。而二儿子郑叔武则留在淇园定居。
  后来这个原来创置于新亨的椟松乡,因何迁到了今天的榕城区界内?椟松郑氏后人至今仍弄不清楚,但榕城区椟松郑氏是从新亨连地名一并迁来的家史,却被郑氏后人载入了乡志之中。
  椟松、篮兜和淇园三地郑氏后人每年都于农历九月初六到狮岗径祭祖,农历九月初八到蓝桥山祭祖。篮兜和新亨都流传着“踏上狮岗径,望见椟松乡”的俗语。郑伯舆的墓地在狮山(即狮岗径)的“狮头”上,墓地后面高峰“狮额”处昔年有巨石,上刻“椟松乡”三个大字。相传此处18个山头的山地就是椟松乡的“地盘”。一些郑姓老者称,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居住揭阳县城城郊的椟松乡,还拥有这18个山头的山地权。这也说明了县城城郊的椟松乡对新亨狮岗径“椟松乡”的承继延续关系。
  迁到揭阳县城北城关外北河之滨定居后,椟松郑氏瓜瓞绵绵,不断壮大,清雍正县志的地图上标示椟松村的名字,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椟松村西达县城北城关,与弦歌重镇、围尾宫接壤,北至北河边,东与下港村(今凤港村)相连,南达官道。
  城镇化从西北边开始
  老椟松人常说,马牙渡以前也叫椟松渡,是椟松人往来北河南北两岸的渡口。
  清光绪十六年(1890),椟松村西北角的马牙街办起真理医馆,光绪三十二年(1906),真理医馆东侧又再办起真理学堂。今天,仍有椟松郑氏群众记忆犹新地说,那都是椟松以前的地盘。从医院到学校,都是这一片地域城镇化的标志。
  新中国成立,北河南岸原属椟松的这一片地域城镇化步伐加快。
  1950年11月,椟松和义和两村由渔湖区划入其时的榕城市管辖,与东郊村共3村合置为松义乡,隶属北关分区管辖。
  1953年夏,椟松一度析回渔湖,但1958年9月再度划入榕城人民公社,隶属东郊管区。1961年,东郊管理析为东丰、埔上、巷畔、港墘、上义和、下义和6个大队。椟松自此分为埔上、巷畔和港墘3个大队。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全县分布于各地的火柴作坊70多家,联合组成火柴生产联营社。1956年,揭阳火柴厂建立,选址于东城郊的椟松村北河边。由马牙街通往火柴厂的乡间小路,开始扩筑为沙土路,便于货车行驶。
  据1998年编修的《椟松乡志》载,20世纪50年代,椟松南河岸边设有搬运站、梅县地区物资二级站和丰顺县物资局寄放货物中转仓库。
  1965年,北河大桥建成通车,马牙街直通大桥南引桥下的桥洞,桥洞东侧沙土路,也开始硬底化起来,筑为水泥地面。随着一批厂矿企业落户北河大桥东侧地方,通过桥墩的道路也逐渐向东拓展。一批企业紧挨着北河边,在水泥路两侧建起厂房。
  1973年,巷畔管区析出西头管区,这样,椟松遂成为4个管区,当地郑氏群众习惯称为椟松4村。椟松一分为四,但椟松的名字,则留存于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椟松路及4村合办的椟松学校上。
  在椟松一分为四之后,北河南岸边的未被征地区域,为港墘和埔上两个大队管辖范围。两个大队在北河大桥桥下东侧办起了灰窑。而这一片堤内地带,除灰窑和火柴厂之外,还有县盐业公司仓库和码头,县土产公司仓库,汕头市公路局的船厂,县轧钢厂,揭阳国际鞋业公司,埔上村工业区。
  至20世纪90年代,港墘和埔上北河边基本上没有了农田,只有少许的菜地,分布在村民的房前屋后。
  高楼随道路和堤岸建设拔地而起
  江南社区的沿街超市。阿龙 摄
  揭阳设市,港墘和埔上北河边地带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井喷期。
  1991年12月7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揭阳市。1993年,在原来的《揭阳县城(市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市城规局专题针对设市后旧城规划和保护作了一次比较深刻、广泛的讨论和研究。1994年,新制订的《揭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出台,在城市规划图的编制上,北河南岸道路编为七号路,从北环城路一直延伸至这一片区域。
  七号路的建设,从北河大桥南引桥东侧开始进行,拆迁工作从90年代末期开始,上述的北河南岸一带的厂矿企业,均被列为拆迁范围。
  1999年,受市政府的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驻揭阳,在市城规局的配合下,着手编制揭阳市区“两河(南河、北河)四岸”景观规划。2000年,市政府批复了《揭阳市区两河四岸景观规划》。七号路的建设,与北河南岸景观一并规划,分期建设。
  2002年,七号路被命名为临江南路。
  2004年9月1日,揭阳市区临江南路城市设防综合工程堤围建设举行开工仪式,此后,北河大桥至榕东街道段河岸景观建设和道路建设完成。
  跟着临江南路城市设防综合工程堤围建设同时进行的,是位该路南侧的商住楼,几年间,江南新城、江南翰林轩、江南御鼎轩、榕港园等高层小区拔地而起,一排排高耸的大楼成为北河南岸边的新景观,取代了原来低矮的厂房和简易屋舍,河边带状绿化公园取代了堤下田野、荒地。市民从各地迁来这里入住,超市、幼儿园、银行、餐饮店也纷纷落户。
  居民户口“寄存”变迁
江南社区位置图。阿龙 制图

位于江南新城一期36号商铺的江南社区居委会。阿龙 摄

  江南新城小区风光。阿龙 摄
  从20世纪50年代,北河南岸边建起了一些厂矿企业开始,陆续有企业为外地员工将户口迁来,因原来椟松为纯农村庄,户口只能寄存于居委会,户政部门给这些非农业人口办理了集体户,划归跟企业最近的进贤门居委会管理。
  进入80年代,改革开放让榕华大道东侧的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一批外地居民随企业落地迁入,进贤门居委会的户籍人口增多。1992年,榕城区榕华街道设立时,以榕华大道为界,将进贤门居委会析为进贤和进安两个居委会,北河南岸的非农业人口划归新设置的进安居委会管辖。
  进入新世纪,伴随着临江南路城市设防综合工程堤围建设,路南侧的商住楼一幢幢建了起来。紧跟着临江南路的名字,取名为江南新城的住宅区率先成为市民拥趸的面江楼房,尔后,几个冠以“江南”名字的住宅小区向东西两个方向拓展,入住“江南”各个小区的居民越来越多。至2020年,进安社区的户籍人口已经超过1万人。榕城区有关部门批准将进安社区一分为二,增设江南社区。当年底,新设置的江南社区居委会在江南新城一期36号商铺开始办公。据社区党总支副书记郑伟波介绍,江南社区辖域0.43平方千米,有江南新城、榕华围、榕港园等13个居民小区,现有户籍人口1346户、4848人。
  因为江南社区的设立,榕华街道办事处机关驻地区划遂变更为江南社区。
  政区新地名注重历史文化
  临江南路江南段。阿龙 摄

  临江南绿廊江南段景点——鳌园。阿龙 摄
  因位于北河南岸、临江南路南侧,辖域有江南新城住宅区,新社区遂命名为江南社区。“就地取材”的江南社区命名,是不是可以被视为新政区命名的一个成功例子?
  新设立的江南社区居委会是基层居民组织机构。采访组在行政区域相关网站上获悉,社区是乡镇、街道辖下的基层单位,与行政村一样,都属于行政区划的范畴。每一个行政区,大至省、直辖市、自治区,小至社区、村,都必须有标准、规范的名字,以及行政区划代码。
  我市著名学者、地方历史文化专家彭妙艳说,“就地取材”的政区命名方式,是最常见的,如榕城区西马街道西门社区,榕华街道的北门社区、天福社区,就都是以辖域中最具代表性的,并且被群众熟知的历史文化地名来命名。这样的命名一来便于记忆,二来等于让普通地名“升格”为政区地名,留存了这片地域的历史文化价值。
  彭老师说,新政区的命名,一定要注重历史文化价值。揭阳是岭南水城,临江南路是“水上莲花”城市中一条重要干道,江南即指榕江北河之南,本来这个辖域是一条较长距离的指向,但当转换到江南新城住宅区这样的小范围的点上后,社区名字取江南,就顺理成章了。此外,还要注意在本市、本县区内不重名。一些地方就犯了“父子同名”之忌,20世纪80年代,揭阳的一些镇在设立居委会的时候,认为这个居委会管理的非农业户口是整个镇的,并且镇、居委会同在一起办公,因此十分简单地将镇名套给居委会,“父子同名”的状况就延续至今。江南社区的名字,就避开了作为街道机关驻地与街道同名的尴尬,这也是值得其他地方借鉴的命名方式。
来源:揭阳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