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文明城市
“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54)
天福:从护境铳城到商贸旺集
发布日期:2021-06-03
  从钓鳌桥上往东,沿临江南绿廊东行1.5千米,就来到东风河河口上,由河口往南,沿东风河河岸行走280米,来到天福路西端,就进入榕城区榕华街道天福社区境内。2021年初夏,我们走进天福,这是我们“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经过的第5个社区。
  西至东风河,北至天福路,东至榕华大道,南至榕江公园外,都是天福社区居委会的管辖范围。
  记者 蔡逸龙
  从弦歌重镇到重镇街
  天福社区位置图。阿 龙 制图
  从南宋绍兴十年(1140)揭阳县城落址榕城之后,今天福社区辖域这一片土地,一直是城郊农村,隶属于渔湖都。及至明代,地方政府在北门城外建起了北铳城,才逐渐走进县城辖域。
  据清乾隆《揭阳县志·城池》载:“(明)崇祯五年(1632),知县陈鼎新筑铳城二座,南坐观音阁边,北坐马牙罗家田界,后俱毁于寇。”
  南铳城在观音阁边,即在今南河滨揭阳华侨初级中学附近的观音阁旁边。而北铳城则在马牙罗家田界,当是位于北河之滨了。
  罗家田界,据我市著名学者、地方历史文化专家彭妙艳老师考证,就是今榕城区天福路南侧北门关帝庙戏台后面的重镇街。
  北城门虽是护卫县城内东北部一带的屏障,但随着城门外人口的增多及北门外交通要塞重要性的增强,地方政府部门遂在北门外筑建了军事建筑——铳城(北铳城)。但据乾隆《揭阳县志》所载,这个铳城和南河滨的南铳城“后俱毁于寇”。
  重镇街留在地方志最初的名字是“弦歌重镇”,清雍正《揭阳县志》县镇图中这一地方画一方框,内注“弦歌重镇”。作为军事机构,明清时期多以单字“镇”称呼,如潮州府辖下的靖海镇、甲子镇,便都是军事驻守基地。北门外的这个弦歌重镇却称为重镇,一来是显示其位置的重要性,二来,彭老师分析,虽是镇,却没有进入政府机构序列,因此,便有了如此的“重镇”别称。
  “弦歌重镇”后来逐渐被简为“重镇”,据1990版《榕城镇志》载:“清咸丰四年(1854),因办团练,罢乡辖都之制,以都直隶县衙。榕城始以在城都建制,割入渔湖之重镇、围尾社。”此时,4字地名已悄然转为两字聚居地名。
  在形成以重镇为中心的街区之后,街区中间的街路,自然而然地被人们称为重镇街。据《榕城镇志》载:重镇街,从天福市街至松安里,长70米,宽2.5米。
  由重镇街“串”起来的居民小区(巷)有4条,分别是胡厝巷、马巷、红狮巷和丁字巷,这4条巷留在《榕城镇志》地名表上的普查名称,前面都有“重镇街”3字。
  八社名字的由来
天福社区鸟瞰。郑楚藩 摄
  在清雍正《揭阳县志》记载的渔湖都75个村子名字中,今天福社区涉及的地名,仅有两个,除上面的弦歌重镇外,还有一个是“围尾”。
  跟弦歌重镇的军事机构不同,“围尾”是一个聚落的名字,在此之前的明代,地方志也载其名字为“围尾社”。
  社,是始自周代的户籍机构里社制中的一个,周代,凡百家以上得立社,秦汉以后,25家以上亦得立社。社的建制与今天的居民小组相似。围尾以社命名,不同于同姓村落的村子,应该是近郊一个人口不多的多姓聚居地吧。揭阳县城近郊聚居地取名为社的,明清一代,除围尾社外,在西门钓鳌桥外,还有占鳌社。
  围尾社居民建造有祭祀地方神的庙宇,因而称为围尾宫,这个地方并成为围尾社的社址,类似于社区居委会驻地。民国时期,县城辖属10镇中的北关镇就设在围尾宫办公。而东护城河北段往东经过围尾宫的一条小支流,也被称为围尾宫溪。
  清咸丰四年(1854),围尾社在被割入县城之后,因聚居人口增多,析为围尾宫、八社、五社3个社(居民小组),3社以品字形状紧依东护城河,北侧是八社,南侧是五社,五社东侧是围尾宫。
  据我市地方文史学者孙锐卿在《古城觅踪》一书中所载:东护城河东面是五社与八社,以护城河的红桥(即八社桥)为界,南面是五社,北面是八社。
  八社从蜻蜓桥起分3个街段:双灰埕、中社与谢厝内。双灰埕有刣狗巷、鄞厝巷、同仁巷、水棉巷;中社有吴厝巷、唐厝巷、熟皮巷;谢厝内则是一个小院落。
  彭妙艳老师认为,八社、五社的名字,当是8个、5个居民小区聚合在一起的意思,是以聚居数来命名地名的方式。因为在这一区域,仅有五社、八社,而没有一社二社三社之类,因而不可能是20世纪20~60年代曾出现过的一区二区三区那种序列式的地名,而就八社所在的各个院巷来看,也正是8个院巷。
  但今天的八社不全落在天福社区范围内,据天福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郑少忠介绍,八社北侧为天福社区管辖范围,南侧则为进贤社区辖属。
  从天福市到天福路
    天福路西段。当年的天福市就在关帝庙前面至钉屐街一带。阿 龙 摄

  天福路东段。阿 龙 摄
  天福路,是今天通往揭阳古城区的一个主要道路,但它的前身,是一条叫天福市街的小街,时间再往前推,是一个小集市,再往前,则是一个神庙。
  据《榕城镇志》载:“天福市,因地旧有天福庙祀天官神,庙前集贸成市而以得名。”
  在天福庙附近形成集市之后,修筑起来的小街就称为天福市街。天福市街东起古榕武庙(关爷宫),西至钉屐街,长116米。
  旧时的揭阳古城北门,在城内通往城外过马牙渡的主要街道就是天福市。关爷宫东接青果行,青果行北面有小巷五铺街,五铺街是通往火船前街。由天福市街往东,直通真理医院(今揭阳市人民医院),再往东,可达椟松乡。
  天福市街地处北门交通要道,也是商贾聚集之地,两旁都是商铺,有铁铺、服装店、绳索铺、杂货店、杂咸店、熟鱼店、卤水店,还有诊所、药店、草药店、中西药店等。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天福市街向东西两个方向拓展,西边直抵东风河,东边则覆盖了医院前路,直达榕华大道。道路由长116米扩至645米,名字改为天福路。与此同时,天福路南侧建起了一幢幢七八层的大楼,大楼之间南北走向的街巷,作为天福路的支路,以序列命名为天福路南一巷、二巷至六巷。
  20世纪80年代,从榕华大道至进安街拓展了新的道路,因位于天福路东侧,遂命名为天福东路。2018年,天福东路延伸至揭阳大道,长达2.6千米。天福,从一个点,到成为一条小街,走到成为一个城市干道的名字上。
  伴随新市新区成立的居民组织
天福社区居委会办公地。  阿 龙 摄
  天福社区居委会是伴随着揭阳市、榕城区、榕华街道成立而设置的一个居民组织。
  此前,自清咸丰年间由渔湖析入县城之后,弦歌重镇、围尾社隶属在城达道坊,光绪年间一度重新析回渔湖,不久返回;民国时期隶属北关镇;新中国成立后,隶属榕城镇第五分区、北门街道办事处。
  1992年8月,榕城区将原来的榕城镇辖下的各个街道办事处改置为居委会,并将北门居委会一分为二,北门、天福两社区均隶属新设立的榕华街道。新设天福居委会,以辖域有天福路而命名。
  当年,新成立的天福居委会租借了天福路西段南侧一间位于2楼的房子,作为办公场所,开始了服务社区居民的工作。不久,因楼上不方便工作,搬到了关帝庙对面的一间小房子办公,几年后,再迁到天福路南四巷8座租借一间民房办公,几年前,搬到天福路南三巷4座办公。郑少忠说,虽然搬了几次办公场地,但办公环境还是未能更好地发挥基层社区服务功能,以适应更高效地服务社区群众办事的要求。
  新街路命名要考虑历史文化
  2016年的重镇街。风中落叶 摄

  2016年的杉浮溪。风中落叶 摄
  从近郊良田走到今天的城市中心,从护境军事机构走到商贸集市,再到今天的人口密集社区,天福,仍然是古城区商贸旺集的一个地带。
  从天福路西端开始,沿街南侧一排全是商铺,有日用品的超市,也有饮食店,而到了东段,因为街对面为市人民医院,商铺多为药店。而在榕华大道一侧,则为各种类型的铺户,有电器、水暖器材、快递站点等。榕江公园北侧地带,则为西头综合市场,沿街密集分布各类日常生活用口店。
  与东风河相邻的八社街区,原为僻静的生活聚居区,但从2016年五社、八社棚户区旧城改造后,这一带规划改造为商住区,沿河地带将拓建东环城路东侧车道,东风河则成为东环城路的路中间隔离河。可以预料,新建的商住楼的沿街地带,自然也是一排铺户。天福的商贸旺地,依然会旺下去。
  棚户区的改造,使一批街区走入历史,八社、松安里、杉浮溪、重镇街等,自此完全消失。而伴随着旧城改造,一些新的城市道路也出现在天福社区版图上,新兴北路则得以拓展贯通至天福路,成为连通天福路和进贤门大道的一条城市干道;榕江公园北侧的一条新道路,从榕华大道贯通至新兴北路。
  对这条还没有名字新街路的命名,曾在2002、2014年两次揭阳市城市道路命名更名方案征求意见时,作为地方历史文化专家参与讨论、提过建议的彭妙艳老师认为,可考虑天福社区境内最古老的名字“弦歌重镇”来命名,称为重镇路,再在附近新拓建的街路中命名一条弦歌街。他说,地名是历史文化的标识,原来的地名消亡了,在新建的地区上命名旧地名,是对历史的尊重和认同。潮州古城东侧的揭阳楼不存在了,我们在环市北路和新阳路交汇处建起了新的揭阳楼,古城西门外的靛行街,原为南北走向,在旧城改造中被拆除了,在西苑小区建成后,有关部门将一条靠近北河边的东西弓形走向街路命名为靛行街,这两个例子,便是对历史的认同和尊重,也是让人们记住乡愁、记住历史文化的一个方式。
来源:揭阳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