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文明城市
“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53)
北河第一桥,历史文化价值不寻常
发布日期:2021-05-26
  在岭南水城古城区,桥是与水城相伴相生的文化景观,众多的桥分布在城中纵横交错的河溪之上,成为市民的交通必经之地,并镌刻下诸多美好的记忆。而北河大桥,则是揭阳人记忆的一个亮点,与其说它跨越的是水城此前诸多河道中最宽的一条,不如说它跨越的是一个时代——在它之前,汽车只能用轮渡载入;在它之后,一座又一座大桥飞越榕江南北两河,串联起水城南北东西;在它之前,黄岐山南麓是广袤的良田,在它之后,这片土地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直至成为水城的新城区。
  2021年初夏,我们“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采访组走近北河大桥,探访它在揭阳城市建设史上的那一串串标示“第一”的印记。
  记者 潘彬彬
  北河车渡:平板船载着汽车过河
北河大桥位置图。阿 龙 制图
  榕城素有“水上莲花”的美誉,被南北河夹拥,城内水网纵横交错,渡口众多,成为城内外往来的交通要津。
  从南宋绍兴十年(1140)揭阳县城拓建开始,到20世纪中叶,跟水城的河道、小桥媲美的,就是这诸多的渡口。县城北河河段,一直是横水渡的天下,北城郊的群众进入县城,多由渡口摆渡入城,从钓桥脚的钓桥渡,到靛行渡,到北窖口,到北门渡(玉浦渡),再到马牙渡,北河上一排渡口,每天都在忙碌地把往来的群众和物资输送到县城中,又把县城的物资运送到北城郊。而诸多渡口同时也是长途渡,河道上客货船舳舻相接,把人员和物品输送到距县城更远的地方。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汽车时代到来,揭阳县城在1937年拆掉了几百年的城墙,拓建为环城马路。然而,囿于南河、北河夹城而过的地貌,留给汽车通行的道路只在城里,一到城外就是寸步难行。因此,整个民国时期,来往县城,北河、南河,依然是舟楫的天下,那时穿梭在渡口两岸的一艘艘渡船,伴着波光闪闪的江水与节奏均匀的划桨声,串起咫尺往来的渡人,成为榕江南北河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1949年10月19日揭阳解放后,新生的人民政府开始着手解决汽车过不了榕江的问题,在北河县城北部建设一个汽车运输轮渡随即摆上议事日程。不久,选址于马牙渡南北两岸,开始建设车渡。工作人员和劳动者夜以继日,在两岸建起引车道及高、中、低码头各1座,每座6~7米。据1993版《揭阳县志》载,这个被称为“北河车渡”的汽车渡口于1950年2月建成投入使用,距解放差不多过去100天,渡口有平板船2只、拖头2只。自此,往来揭阳的长客车,就由北河车渡搭船过河。
  1952年,潮汕汽车运输公司成立揭阳北门(马牙)汽车运输站,租一间民房作为站场。
  突破交通瓶颈,建成北河大桥
1989年尚未加宽的北河大桥。资料图片
  为解决城市交通被河道阻隔这个问题,揭阳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北河上建设一座连接县城的大桥,突破县域交通瓶颈,也为群众出行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经过再三慎重考察后,县政府选址于北河马牙渡附近,开始建设大桥。
  1960年,投资272.5万元的北河大桥开工建设。然而,其时正值全国“三年困难时期”,受各种因素影响,工程进展缓慢,直至1965年6月10日,历经5年多的建设,北河大桥终于建成竣工。北河大桥全长275.5米,为10孔2台9墩石拱桥,墩台基础结构为沉井,跨径30米,桥高17米,正常高水位为净空5米,桥面行车宽7米,两旁人行道为1.5米。
  广东省省长陶铸为北河大桥题写了桥名。北河大桥作为北河下游建成的第一座大桥,使用河流名称作为名字,可谓理所当然,并且也受到全县人民赞同和喜爱。24年后,县城西北郊地带建起了北河的第二座大桥,命名为新北河大桥。再往后,北河上的大桥接二连三建成起来,除环市北河大桥还带着北河的名字,其他大桥就不再带着北河的称谓了。
  北河大桥同时也是榕江流域包括于流南河在内中下游地区第一座横跨榕江的公路大桥,它的建成,大大方便了人民群众的出行。至此,马牙渡、北河车渡为北河大桥替代。
  北河大桥建成后,连接大桥两头的道路随之也被铺筑起来,南达进贤门外路,北通揭汕公路。大桥建成当年,西门、北门汽车运输站合并,并更名为揭阳汽车站,定址于北河大桥南端的新辟道路与进贤门外路交界处。1968年,揭阳汽车站建成投付使用。
  北河大桥及至揭阳汽车站的建成,为揭阳县城的交通网搭建起一个新的构架,成为县城交通网的中心干线。县域北部的群众,都由北河大桥跨入县城,减少了摆渡入城的麻烦。
  多次完善改造,北河大桥傲立水城
    1991年加宽一倍后的北河大桥。资料图片

  北河大桥引桥桥墩2007年改造成两孔设计。阿龙 摄
  随着经济的发展,往来北河大桥的人流和车流逐渐增多,让大桥不堪重负,遇上高峰时期经常会出现塞车的情况。为了方便交通,1991年,北河大桥开始拓宽工程,在紧挨原石拱桥北侧再建钢筋混凝土结构桥与老桥相拥成一桥,也就是在原桥基础上再拓宽一倍。为完成大桥拓宽建设工程,县委县政府向全县的单车、机动车每辆10元至200元借款筹资,还向县机关干部每人借款50元,共筹集资金600多万元投入工程建设之中。
  北河大桥拓宽后,往来的车辆行人更是成倍增长。随后,历经40多年风雨,北河大桥桥面损坏严重,塞车及交通事故经常发生,危及行人和行车的安全,特别是右边桥面经多次维修后标高与人行道齐平,存在较大的交通安全隐患。因此,从提高桥梁通行能力和消除大桥安全隐患方面综合考虑,此时对北河大桥进行维修改造十分必要。
  于是,2007年8月,揭阳市委市政府启动对北河大桥的改造工程,重点是对南北引道桥孔的改造,将引道桥孔由原来的一孔增加到两孔。随着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市区北河两岸已建成玉渡路、临江南路,两路均在北河大桥引桥孔经过,原来的单孔车道已不适应两路双向车道行驶。改造工程把原来的车道由一条增加到两条,大大增加了输送效率。同时,除了桥孔改造之外,还把大桥车道整修为沥青混凝土,与引道沥青路面相协调,原有的人行道砖也被拆除,改为铺砌花岗岩步道石。此外,改造工程还对北河大桥中央分隔带进行“整形”,利用中央分隔带主体部分,拆除两侧墙体顶端部分,降低墙体高度,并在中央设置19个绿化花池,花池间种矮株大红叶草、地豆草和大叶绿草,并对引道护栏进行整修美化、引道边坡进行绿化。改造工程完成后,北河大桥焕然一新,让人眼前一亮,也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城市风貌。
  再次重修加固,桥体更加稳定牢固
2021年修缮后的北河大桥。郑楚藩 摄
  如今,北河大桥已逾知命之年,榕江两河也不是一桥独立,而是矗立起梅东大桥、西凤大桥、榕华大桥、揭阳大桥等多座大桥,将榕江两岸紧紧连接起来,但在揭阳人的心目中,北河大桥仍然有着不可比拟的重要性。
  2019年4月19日,因桥台护坡锥坡受水冲毁,北河大桥北侧东桥头出现险情,桥台搭板下被掏空,部分石篱脱落,引发市民广泛关注。随后,市公路局等相关部门迅速启动应急处置,快速查明险情原因,并启动北河大桥抢修工作。
  2020年,经专业机构检测,北河大桥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消除北河大桥安全隐患,8月20日,北河大桥启动维修加固工程,工程对北河大桥水下基础加固,主拱圈压浆、拆除重做桥面板、桥面铺装、人行道板、中央绿化带。期间,大桥只允许行人、非机动车、摩托车通行,禁止汽车类车辆(施工作业车辆除外)通行。经过5个多月的紧张施工,2021年2月5日零时,北河大桥恢复通车。这次维修加固工程其中一个亮点就是利用原桥中间绿化隔离带的空间,拓宽桥面,两边各多了一条车道,对人行道和护栏也进行重修。经过维修加固的老北河大桥桥面平坦开阔,桥体更加稳定牢固,重新开放后更加通畅便捷。
  北河大桥从无到有,到拓宽一倍,再历经多次完善维修加固,正是反映了群众在交通出行中的需求变化,见证了揭阳市区的飞跃发展。目前,北河大桥已然是揭阳市区的地标性建筑景观,在新时期仍将继续服务民生、服务群众。
  北河大桥的历史文化意义
刘特正水粉画作中的北河大桥。
  在2020年末新一轮的北河大桥修缮中,市民和部分媒体把它称为“老北河大桥”,其实,北河大桥本身的名字不带“老”字,桥身上的题字便是印证。但这个“老”字,倒可视为对这座北河第一桥的敬称,而对于今天揭阳中心市区北河上的6座大桥而言,这座有着56年历史的大桥,也可算得上是老一辈大桥了。
  1989年,书画家刘特正创作过一幅北河大桥的水粉画,用白描的方式记录了蓝天白云下北河大桥的雄姿。那时候,北河大桥还没有扩建,还保留着1965年建成之后的样子,大桥上方车流颇多,而桥墩下,轮船和小舟各行其道。
  媒体人老蔡认为,北河大桥的建造反映的是一个勇于排除万难、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时代。北河大桥立项于1960年,正是全国“三年困难时期”的第二年,在连续遭受自然灾害造成严重经济困难,各方各面阻力重重的情况下,工程建设了5年才最终建成,圆了揭阳人车辆直接跨过北河的梦,5年的吃苦耐劳、艰辛创业,终于使得“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而它1991年的扩建更反映了揭阳人群策群力建设城市的精神,扩建资金600多万元,大部分来自于当时的全县机关干部和人民,这种集腋成裘的建设方式,折射的正是揭阳人爱城市、甘奉献的无私精神。
  老蔡还认为,北河大桥的建成,是揭阳城市化向周边快速发展的一个标识。在此之前,受制于南河、北河夹城而过,揭阳城只是缓慢向东西两边拓展,北河大桥建成之后,黄岐山南麓大片土地开始加快城市化步伐,一批县级企业落户于北河北岸,而从北河大桥北端往北的揭丰公路、往东的揭汕公路,这两条过境公路两旁也快速动了起来,建起了屋舍、厂矿企业,乃至发展成为今天的城市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区域。从这两方面看,北河大桥的历史定位和文化价值,都应是揭阳人的一笔精神财富。
来源:揭阳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