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文明城市
●“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49)
古榕武庙:抗敌护城励志,人文精神长存
发布日期:2021-03-24
  揭阳古城有文庙,也有武庙,文庙就是我们“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第38站介绍过的揭阳学宫,而武庙,则是位于北城关外的古榕武庙(关帝庙),两者同样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一文一武两处文保互为映衬,成为揭阳历史文化绚丽的两个华章。
  2021年新春刚过,我们采访组走进武庙,去探访与文庙不一样的历史却又有着同样深厚的文化积淀。
  记者 池 妍
  建庙因由:古代英雄成军民抗倭精神支柱

古榕武庙位置图。阿 龙 制图

古榕武庙正门。阿 龙 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阿龙 摄

彭妙艳老师(左)在讲解关帝庙人文价值。陈冰虹 摄
  揭阳市文化研究会会长、著名学者、地方历史文化专家彭妙艳陪同我们来到位于天福路西段北侧的这座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的古榕武庙。
  古榕武庙,因位于北门外,俗称关帝庙,当地群众也因而简称为北关,起工于万历二十九年,历明、清、民国至今已有420年。清廷曾敕匾“威宣南海”高悬庙中,其显赫名声,不同凡响。走过全中国多个城市,见过多个关帝庙的彭妙艳老师,这样评价揭阳这个武庙:把关帝庙放到哪座城市,即使是胜迹密布的古都,都不会影响它文化光芒的四射。但,这座关帝庙尽管屈居在岭外古城揭阳的北门之外,却真的不仅仅“威宣南海”而已,其人文内存无可估量。
  揭阳北城关外和关公的因缘,还有关公的“威宣南海”事略,其实都跟这位英雄的盖世功德密切关联。
  明代,沿海一带遭受倭寇入侵,揭阳古城地处榕江中下游,倭寇的兵舰常常长驱直入南河、北河,肆虐这座曾经繁华的临江边城。倭患侵害多年,为抗击倭寇,揭阳县在号称“锁钥”的北门之外,建起了屯兵备战的铳城弦歌重镇。在古代,镇为军事机构,把北门外的这个军事机构称为重镇,显然跟其重要战略位置有关。在重镇旁边,通北河的杉浮溪口,也陈布了一排战船。关帝庙也正是缘此兵营而建。
  谈及铳城弦歌重镇旁建起关帝庙的因缘,彭妙艳分析,那是根据惯例,供奉关公,让他为驻军的抗倭斗争提供坚强精神支撑。而自关帝庙建成后,揭阳官军在榕江南北两河上与来犯之敌的几场交战,都以胜利画下句号。按照当时的理解,战斗的胜利,关帝功不可没,于是就有每场战后的大型酬神活动。
  戏台带旺了关帝庙的人气

关帝庙前的戏台。阿 龙 摄

戏台上方牌匾“人鉴”。阿龙 摄
  酬神活动,在古代,大都配有演戏的节目。而关帝庙所在的地方为弦歌重镇的北侧。所谓弦歌,是用琴瑟等伴奏歌唱的一种形式,称为弦歌,常用于比喻一个地方的太平,维护一个地方安全的军事设施或机构就是“弦歌重镇”。
  关帝庙建成后,庙前的空地,成为每次酬神的表演活动地。跟大多的城镇一样,每逢重大节日,神庙前面就有庙会,庙会活动就有戏曲表演。关帝庙前的空地,后来就成为戏曲表演的地方,再往后,就建起了戏台。
  戏台建筑是关帝庙建筑组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三山门前12米开外,面朝古榕武庙主体建筑而立。据刘业勤《重修关帝庙碑记》载,戏台为乾隆四十二年(1777)所建。
  揭阳一向有“戏县”之称。明代中期,戏剧演出初步兴起,至清代后期盛行,蔚然成风。戏剧演出须有场所,明代榕城禁城后和双峰寺侧,均有“伎坊”之设。“伎坊”即戏班学戏兼演出场所的戏剧机构。北关帝庙建戏台,从“伎坊”脱胎分离而成独立演出场所,为揭阳第一座戏台。《揭阳县志》载:乾隆四十二年,知县刘业勤因前基址狭隘,捐买附近铺屋广而深之。北关帝庙戏台,于清代乾隆年间,进行扩建增修,改为灰木结构,台面宽敞,前后二层,前为演出舞台,后作演员化妆和乐队伴奏,功能完备,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型戏台”。
  “这个戏台融合了明清建筑风格和潮州传统工艺特色。”彭妙艳向记者介绍,戏台正中挂“人鉴”匾额,左右侧木雕戏屏,题材与戏剧有关,与关帝有关。如:桃园三结义、关公夜读《春秋》、过五关斩六将等。戏台雕梁画栋,方窗圆牖,古朴典雅。顶脊饰嵌瓷“双凤朝牡丹”,寓意吉祥。嵌瓷始创于明代万历年间,清代盛行,是富有潮州特色的民间工艺,别具一格的建筑装饰艺术。戏台脊头饰灰泥彩塑“猛将结阵”,即武将阵前交锋的人物造型,形象传神生动。正好和戏剧演出“武打戏”的战斗场面吻合。因为戏剧具有伸展讽谕之义,故戏台也称“金鉴台”。戏台两侧台柱有清光绪年揭邑俊彦陈德裕为这处“金鉴台”撰联:戏台演出,形色声容皆俱;历代金鉴,男女老少齐观。
  从彭老师的介绍中,记者了解到,关帝庙戏台虽经清代的多次重修,但还保存着不少明代的梁柱斗拱。舞台虽经改建,但很完整,向北面对“古榕武庙”,舞台正面三间平列,中间是台面,左右两间外面起墙,有窗,成为“后台”工作的地方;舞台屋顶为歇山顶结构,这种设在庙前广场的戏台,可以容纳更多观众,为粤东地区少有的现存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的古戏台建筑之一,有人把它与清代建于揭西县棉湖保生大帝庙戏台,合称揭阳庙宇戏台“双绝”。
  传说丰富了关公信仰文化

关帝庙里供奉的关帝文武身。阿 龙 摄
  戏台上关公的故事不胜枚举,而北城关外这个关帝庙,也产生许多传奇,尤其是清末又有两个故事最为神奇。其一是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潮阳人黄悟空率会党之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揭阳县城。县城里官兵猝不及防,一时间县城危如累卵。突然夜空中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有人大喊“关公救城来了”,黄悟空的人马一时弄不清真假,争先恐后往回走。守城的官兵乘势反扑,揭阳城终于化险为夷。
  光绪初年,在揭阳养病的原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当地乡绅的怂恿下,将这一故事上奏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请求御赐匾额,以表彰关帝的护城功德。不久,由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指令内阁书写并雕刻的“威宣南海”巨匾,由钦差送至广东,再由广东军、政最高长官护送至揭阳挂上。中国的关帝庙有几十座,获此殊荣的寥寥无几,北门关帝庙从此愈是声名大震。
  另一个故事是:关帝庙的香案上,原来摆放着一副十分精致的铜爵和两只异常精巧的铜鹤。有一个在揭阳生活多年的外国传教士垂涎已久。这个利令智昏的洋人居然雇用两个好逸恶劳的游民,趁着寒夜潜入庙内把几件宝物偷走,但当他们把宝物装船离岸时,刚才还月光如银的北河水面,忽然浓雾笼罩,辨不清东西南北,这伙盗贼拼命划着桨、在北河转了几个圈之后,小船冲上了县城对岸玉浦的涂滩。忽然,刮起了大风,雾渐消散,扛着宝物踩着烂泥企图上岸潜逃的盗贼被闻讯赶来守候在堤岸上的善信逮个正着。从此,关帝的灵显更是传遍四乡五里。
  两段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被人们广为传颂之后,信仰关公的人越来越多。
  明清风格建筑华丽多彩
  走进这个奉祀关羽的庙宇,喧嚣闹市隔于户外,庙内显得清幽肃静。彭老师介绍,万历以降,关帝庙屡有修葺。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知县刘业勤对该庙“广而深之”,搭建头门、戏台和后楼,并亲题门额“古榕武庙”,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整座庙宇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三进院落四合院建筑布局,主体建筑物从南往北依次为头门、两廊、拜亭、大殿,均为传统的砖木结构建筑。
  正门前的部分称为山门,建筑面积为125平方米。住在附近的陈老伯告诉记者:“小时候,我们附近的小孩就常凑到这门口玩耍。以前在山门内天井两边有两个‘井’,称为龙虎井,是用于通风采光的结构,庙东有一条小溪,是生活在这里的好几代的老榕城人都有这个共同的回忆,然而遗憾的是,在历史的演变中,这两个‘井’与小溪都未能保存下来。”
  正殿为重檐歇山顶,高10米,三铺顶,正脊饰有二龙戏珠,山墙正上方有精美石雕,装饰华丽,屋脊有花鸟嵌瓷,工艺十分精湛。大殿屋顶的雕刻五彩斑斓且形式多样,顶端的双龙抢宝和屋檐两边的天兵神将是潮汕屋顶建筑中屡见的题材,而中间的雕刻,则以三国故事和人物戏曲为主,题材选用自由灵活。殿内供奉着三尊神像,关羽塑像居中,高约2米,左有周仓,右有关平,墙上有描绘关公故事的重彩壁画,雕刻有“桃园三结义”等题材的人物画,为广东省同类建筑所罕见,有极高的文物价值。中厅两边墙壁上嵌有石碑多处,记载着历次重修中捐款者的芳名。1984年修葺时,在大殿的左右前角增建两座样式相同,高8.5米的“钟鼓楼”,长280米的青砖封墙,镶嵌30多个各式漏窗,使整个建筑浑然一体。
  巧夺天工的精美木雕

关帝庙藻井。阿龙 摄

关帝庙木雕。阿龙 摄
  除了精美的建筑,关帝庙的精华还在于价值连城、巧夺天工的金漆木雕。一进关帝庙,记者就深深地陶醉在鬼斧神工的木雕技艺中。“这处雕镂八卦形藻井,是关帝庙的‘一宝’,也是省内乃至国内罕见的潮汕古建筑木雕艺术精品。”彭老师指着山门前厅顶部的木雕介绍,画面疏密有致、层层叠叠,更能透过镂空,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木雕除了雕刻精美,图案繁缛,刀法娴熟,其特殊价值还体现在它的题材广泛丰富,有像桃园三结义的三国故事,也有反映潮汕地区历史上的海族与农耕生活的题材与之呼应,独具匠心,时代和地域特色突出。采用浮雕、圆雕、通雕等具有表现力的传统工艺,使其更具审美趣味。还有就是它的原创性十分显著,如镂空蟹篓、工夫茶具、南狮等充分展现了浓郁的潮汕特色,也使雕梁画栋的关帝庙氤氲着浓烈的生活气息。而且藻井上的木雕保存完好至今、并未有过一丝一毫的添补,依然保留着古朴与沧桑。
  “为什么别的庙宇都是雕刻鲤鱼之类的水产品,这里却连普通的鱼、虾、蟹等水族都有?”面对记者的疑问,彭妙艳解释道,这是因为当时修庙的乾隆时代,关帝庙所在一带是水产品的集散地,岸边经常停泊着各地的渔船和货船,岸上鱼行鳞次栉比。这些龙虾、青蟹、贝类、鳖等海产品正好反映了揭阳当时的一个经济特色,所以,它的价值不但表现在欣赏性上,同时还有存史的意义。
  在武庙内,历史建筑精华的积淀,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风格几乎随处可见。记者了解到,整座建筑保存精美的木雕构件1000余件,梁架间流淌着清朝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或是前期的简朴奇古,或是中叶的繁缛精致,或是末期的绮丽柔美。生动传神、惟妙惟肖、极具感染力的古木雕建筑,一景一物都在诉说着民间千百来年生活写照的兴旺,延续着揭岭文化的精彩。
  漫步于关帝庙,可以感受历史的沉淀。这座400余年前兴建的庙宇,经历了数百年辗转的苍茫。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今的古榕武庙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不仅散发着虔诚的馨香,还闪耀着道德的光芒,传递着知仁、知义;向善、向勇的“圣贤”风尚。
来源:揭阳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