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文明校园
“寻访百年老校”系列报道②
普宁一中:百年老校续写新华章
发布日期:2020-12-25

如今的普宁一中办学环境优美,综合办学能力不断增强。

普宁学宫后丘的“惠风亭”是普宁一中历史的见证。   相片均由 通讯员 摄
  位于普宁洪阳镇西村的普宁学宫,是专门供奉至圣先师孔夫子的庙堂,始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历经400多年的历史沉淀和岁月洗礼,伴随着孔子的思想和灵魂,如今的学宫,静静地矗立在镇西村的小巷中。她,也是普宁市第一中学的寻根地。
  洪阳原为普宁县县城,传说置县之初,未建县衙,必先建学宫。建有学宫,就是该地教育发达、人文昌盛的象征。民国九年(1920),普宁一中选址学宫作为县立第一中学校舍,似乎已注定了一中办学辉煌的开端。在岁月流金中,普宁一中至2020年刚好走过100个春秋。抚今追昔,普宁一中这座百年老校在时光流转中经历了哪些故事?“寻访百年老校”的第二站,我们走进普宁一中,了解她百年的沧桑和辉煌。
  记者 林旗华 徐剑萍 通讯员 卢海琼
  岁月沧桑,“惠风亭”是校史的见证
  寻根,到最开始的地方。在普宁学宫里,我们通过触摸历史留下的印记,展开对普宁一中校史的追寻。
  普宁学宫,主体建筑依纵轴线排列,有照壁、棂星门、泮池、大成殿、崇正祠等,建筑风格保留明清宫殿建筑特色,雄伟壮观,古朴大方,沿用至清末。民国后,学宫作学校校舍,民国九年(1920)设为县立第一中学——普宁第一中学,这也是普宁历史上第一所中学。学宫里至今还保留着不少曾经一中的影子,如棂星门“校名石刻”,大成殿左侧“校园门”,后丘“惠风亭” 等,都是一中历史的见证。除此之外,大成殿至今还保留两块记述普宁一中建校过程的石碑。其中,一块是增办高中时所立,字迹较为清楚,而另一块则与初级中学有关,但时间久远,碑文与石面混在一起,没有涂漆,已经很难辨别。值得一提的是,“惠风亭”是1925年5月,国民革命军第一次东征胜利后,潮梅地区共青团第一支部的诞生地,其时团支部书记为方方。
  1927年,普宁县立第一中学改名为“普宁县立第一初级中学”。 在1925至1928年期间,地方动荡不安,普宁县长屡易(轮换12位)。一中办学也受到冲击:学生减少,遭受洗劫。1939年,时值抗战,汕头沦陷,普宁县城也时遭日机轰炸。为顾及师生安全,学校迁至城东4公里处的雨堂村,借黄氏宗祠做主校舍,部分教学班分设在千金湖和枫安村。潮汕沿海地区也因战乱,有教师、学生开始内迁至普宁,并来校就读就教。1940年,在县长杜邦和邑中士绅的提议下,普宁一中增办高中部,于8月招收学生,改名为普宁县立第一中学。其时校长郭诗贵遂于10月作《普宁县立第一中学校史略》,他写道:“(民国)十六年(1927)九月间,县城遭匪祸,员生逃散,所有图书仪器、校具洗劫殆尽,遂致停办;民国十七年秋始恢复。惟时当匪患之余,民穷财尽,经费有限,学生无多,情况萧条。民国十八年(1929)九月,诗贵谬蒙王前县宪荐委校事,到校之日,全体中小生三班五十余名,经费及校具图书等物俱见缺乏,极难支撑……”,一字一句写尽了普宁一中自1920年开始筹划创设以来,在内忧外患的岁月里度尽劫波的窘境。该碑记镶嵌于普宁学宫大成殿左侧墙壁,为普宁教育史上重要文物。1945年3、4月间,普宁一中从雨堂村回迁学宫校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普宁第一中学被普宁县人民政府接管,年底将原普宁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并入学校,并于1952年8月将学校迁至德安里。1967年该校易名为红卫中学,1972年改为洪阳中学。1979年改革开放后复名为普宁第一中学,1982年定为县副点中学,1993年8月,学校迁址白沙沄(今老校区),并改名为普宁市第一中学,历经沧桑,“普宁一中终于有了自己的家”。
  薪火相传,满园桃李尽芬芳
  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不仅为普宁一中留下了极其珍贵的历史遗存,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印记:团结、勤奋、严谨、进取。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普宁一中有不少教师都是属于“一中毕业一中教”这个群体,他们从普宁一中成长成才,大学毕业后又怀着对母校的感恩之情回到普宁一中任教,将一中精神无限延续下去。教务处主任方文荣、高三级骨干教师余少君、历史教研组组长方加祥、学校团委书记方忠剑都属其中一员。方文荣说:“1990年我来到母校一中任教,至今已30年。当年作为学生的我,觉得老师是可亲可敬的;现在作为教师的我,觉得同事是敬业无私的,我想,这就是一中精神的传承。”简单朴实的话语,他却因忆起往事而红了眼眶。当年,方文荣在一中就读时,因家境贫穷,几度想放弃学业,是班主任蔡朝芳老师的鼓励和支持,才让他坚持下来,完成学业。30年后,成为一中教师的他以一颗赤子之心走上三尺讲台,用自己的行动默默地践行着一中精神。令他感到欣喜的是,在这条道路上,他并不是独行者,一中的每一位教师都在学校优良传统文化的浸润下,团结一致,严谨治学,用心用情教会每一个学生学会拼搏、勤奋、进取。“在我们那个时代,考上普宁一中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老师们也常常教导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余少君如是说。
  教师的严谨尽责,学生的拼搏向上,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使得普宁一中孕育了无数优秀学子。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称号的校友林南通是普宁一中1963届学生,他忆起在一中的求学历程,最深刻的还是老师对自己的殷殷教导,他回忆道:“1963年夏天,我参加高考。第一堂试是语文科,考完情绪很差。英语课主任卢恒喜老师看到我的情况,给了我三句话:不要留恋过去,不要幻想将来,而要奋斗现在,你会考出好成绩的。他的话给我巨大鼓舞,后面五个科目,我越考越好,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南开大学化学系。”
  团结、勤奋、严谨、进取,这种精神引领着普宁一中走过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优秀校友遍布全国,在各行各业大放异彩。比如作为我国煤炭行业防爆开关、防爆节能灯具学科带头人的李绪展,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及其他科研项目十几项,获多项科技进步奖和多项专利,并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广东省作家协会原专职副主席、暨南大学中国报告文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廖琪,获中国改革开放文学成就终身奖、首届全国优秀传记文学作品奖等奖项;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陈诗来,作品《巍巍正气》被人民日报特约为党的十六大献礼画……
  擦亮“老”字号,百年老校再崛起
  花谢花开,潮起潮落,这是自然规律现象。纵观普宁一中的办学历程,也是如此。
  1949年,普宁县城南迁,普宁二中增设高中部。1958年,普宁二中被定为省地县重点中学,普宁一中失去了普宁高中龙头地位。20世纪80年代前,一中二中各据一方,素有“南有二中,北有一中”之说。一中不断续写辉煌,可圈可点的是,先后有学生李勉昭、蔡朝晖考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方奕涛取得揭阳市高考理科总分第一名;有4名学生取得普宁高考理科总分第一名,有3人获得全省单科第一名。另有200多名学生在学科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12人获“潮汕星河奖”……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为优质生源大幅减少等各种原因,普宁一中的办学也一度陷入低迷。
  雄关漫道真如铁,如今迈步从头越。如何擦亮普宁一中这所百年老校的牌子,牵动着社会各界的心。普宁一中的历任管理者,都围绕着如何让这所老校实现再次腾飞而殚精竭虑。面对教学质量滑坡、优质生源大量流失的局面,该校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向教育现代化迈进”为思路,以“改善基础设施,增强队伍素质,创新管理机制,转变工作作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质量效益”为抓手,大力实施“教育现代化”战略,真做教育,做真教育,统筹推进学校事业发展。近年来,学校综合办学实力不断增强,教育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满意度不断提高。该校还通过大力推行教学管理创新,补齐“短板”,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让学校走上发展快车道。在育人方面,该校坚持立德树人,创新德育思路,积极探索实施阳光德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系列以生为本的教育活动释放了学生发展潜力,激发了学校办学活力。目前,普宁一中有学生6623人,教师436人,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近几年高考,普宁一中不断取得好成绩,2019年高考,上重点线38人,本科线达452人,高考一本、二本上线人数进入普宁市公办高中前三名。
  如今,漫步在普宁一中这个建筑面积达24000平方米的新校区里,犹如置身于花园中。各届校友先后在这里捐建了感恩园、智慧园、圆梦园等多个绿化园区,绿化面积达4万平方米。今天的普宁一中,已重新焕发着办学活力。“目前,我们的硬件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接下来,将进一步做好‘软文章’,朝着办学精品化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学校艺体特色优势,着力提升办学品位,守护一中的荣耀,再创一中新的辉煌。”展望未来,校长苏明龙对学校的发展踌躇满怀。
来源:揭阳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