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他山之石
汕头:以“十个一”试点垃圾分类 配套建设终端处理设施
发布日期:2019-12-24
垃圾分类,要从娃娃抓起。
  “我们生活了几十年,之前从没接触垃圾分类。现在这里设置了这个,对提升我们的社区和城市环境是一件好事。”在汕头市金平区红亭社区,居民张阿姨将自行分类好的垃圾投入智能垃圾箱后,兴致勃勃地介绍其眼前的垃圾分类设备。
  张阿姨所在的红亭社区,是汕头市一个建成已久的开放式小区,近来,这个“老小区”被赋予了“新使命”——汕头首批垃圾分类场所之一。
  自2018年以来,汕头市通过借鉴先行先试兄弟城市的先进经验做法,秉承政府主导、科学设计、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逐步推广的思想,以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作为生活垃圾分类模式,有序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目前,汕头市首批垃圾分类场所共有10个,覆盖了机关大院、花园小区、综合市场、大中小学、幼儿园、社区公园和商家等,目前第一批生活垃圾智能分类投放箱已全部“上岗”。
  实行垃圾分类,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汕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背景下,垃圾分类的推行势在必行、意义深远。如何推动垃圾分类从试点走向全面铺开,引导居民习惯从自发走向自觉,最终让实现垃圾走向减量,汕头正在积极探索。
  ●文/图 杨立轩
  制度创新
  十大试点覆盖不同区域不同年龄层
参与垃圾分类可兑换物品。
  早在2018年5月,汕头市环卫事务中心就起草了《汕头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方案(初稿)》,明确汕头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宜采取先易后难的推进模式,通过打造精品示范点,为下阶段以点带线、以线带面逐步铺开打下扎实基础。
  同时,在汕头市中心城区选定了一处机关大院、一栋办公大楼、一个居民小区、一个公园、一个市场、一家餐馆、一所大学、一所中学、一所小学、一家幼儿园(即“十个一”)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力求做到不同区域、不同年龄层的对象全覆盖。
  在垃圾分类具体设计上,打造生活垃圾全程分类模式,在试点范围内实现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全程分类,通过将“十个一”前端分类投放、收集、运输以及餐厨垃圾终端处理等打包进行公开招标,以确保运输和处理过程不出现混收混运、混合填埋焚烧、破坏前端分类成果的现象。
  目前,汕头市委机关大院(一号楼)、汕头市环卫事务中心办公楼、汕职院金园校区、金园实验中学、飞厦小学、外经贸幼儿园、东方公园、福合埕牛肉火锅店、红亭花园小区、长江综合市场10处试点分类场所均已按计划开展运营。学校和机关单位均按可回收物、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进行分类投放;公园则设置分类果皮箱,并增加垃圾分类的宣传栏和宣传画等,营造浓烈的宣传倡导氛围。
  设备创新
  参与垃圾分类可兑换物品
  日前,新版《生活垃圾分类标准》正式发布,并于12月1日起实施。与2008版标准相比,新标准将生活垃圾类别调整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四大类。
  对于众多市民来说,垃圾要分类,最重要的是先懂得如何区分这四大类垃圾。
  在汕头首批试点部分投放了智能设备的区域,市民只需将智能分类卡或手机APP上的二维码给设备扫描后,并按下对应按钮,就可分类投放垃圾。
  以红亭社区为例子,社区内摆放有蓝色智能可回收箱,箱子分为纸张、金属、塑料、玻璃四个投放口,中间配有智能设备,同时还摆放有红色的有害垃圾投放箱、智能兑换一体机等设备。
  “每一户居民都会领到一张智能垃圾分类卡。”据垃圾分类运营方浙江联运·广东联炬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居民只要用智能垃圾分类卡进行刷卡或手机下载APP扫描二维码,按下垃圾所属类别的按钮,投放口就会自动打开供用户分类投放,随后设备会自动关门、称重。
  为了激励更多居民参与垃圾分类,调动居民的积极性,运营方还探索设置了积分激励机制。居民分类投放垃圾后,可按不同垃圾的重量得积分换购商品。每个月都有定期的资源回收日活动和积分兑换活动,居民可凭有效积分兑换垃圾袋和一些日用品。
  以往,垃圾分类的弊端多为前端分类不彻底,终端分类不完善。“我们这套智能系统,能够让每一件垃圾的投放情况‘有迹可循’。”浙江联运·广东联炬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表示,居民通过扫码取袋,系统能够捆绑识别每次投放行为的用户信息,从而对垃圾实现溯源。从居民的分类投放到运输,通过GPS跟踪在云平台上全程记录,避免了垃圾出现先分后混的情况。
  终端创新
  垃圾终端分解变废为宝
  有了这一智能设计及跟踪监测,垃圾分类在前端得到了有效“把关”。为确保分类后的垃圾得到终端分类处理,汕头市环卫事务中心结合前端分类工作,配套建设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和可回收物分拣中心。
  据介绍,餐厨垃圾处理设施位于雷打石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内,目前日处理量约10吨;可回收物分拣中心位于大学路的余泥渣土管理所临时验车场内,用于可回收物的二次分拣和打包存放,同时在首期也作为有害垃圾的临时存放点,目前分拣中心已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
  在具体分类上,可回收物单独收集运输至分拣中心进行分类打包,再统一联系相应的回收企业进行回收再生利用;有害垃圾则单独收运至分拣中心进行临时存放,再交由经许可的机构进行无害化处置;其他垃圾则纳入现有的环卫转运处理系统,通过焚烧或卫生填埋方式进行处理。至此,试点区域生活垃圾实现分类处理。
  除此之外,汕头市首个大件垃圾粉碎处理站位于金平区金砂街道大窖社区,目前该设备已投入试运行,每小时可粉碎处理大件垃圾6-12吨,缓解了中心城区大件垃圾无处可去的窘境。
  据汕头市环卫事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第二处大件垃圾粉碎处理站已在龙湖区完成选址,目前已完成设备政府采购工作,待项目用地相关前期工作完成后,即可进入施工阶段,力争于今年内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
  宣传创新
  市民知晓率达80%以上
  垃圾分类,垃圾由人产生,分类最终也在于人。除了完善方案顶层设计及建设基础设施,如何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分类知识尤为重要。
  阶段来,汕头市环卫事务中心结合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首批运营服务项目的开展,在试点场所陆续开展现场的宣传和培训活动,引导试点区域的群众和学生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现场群众、学生踊跃参与互动。
  在第二批省级校园生活垃圾分类教育基地——金平区外马路第四小学,近来有一节特殊的环保课。课堂上,老师给孩子们讲解垃圾分类知识,学生们认真听讲,踊跃发言。现场还通过游戏的方式,加深大家对垃圾分类的理解。
  该校副校长冯钿说:“一方面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渗透了环保意识和垃圾分类的概念;另一方面,我们会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让学生在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在汕头市外经贸幼儿园,老师们则组织孩子们参加“小手拉大手”“我们一起给垃圾找家”等垃圾分类活动,还利用智能垃圾分类演示箱,让孩子们从小了解垃圾如何分类。
  该园园长助理林秋虹说:“我们通过让孩子们认识垃圾分类的标识,了解垃圾分类的方式,知道乱扔垃圾会造成污染环境,培养孩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类似的宣传推广活动在社区、在市场、在公园等地也相继开展。据介绍,今年以来共开展各类宣传培训活动16场,在中心城区选取30处公交站亭广告牌设置垃圾分类公益广告,营造人人参与垃圾分类的氛围。目前,试点区域垃圾分类知晓率达到80%以上,参与率达到50%以上,分类投放准确率达到70%以上。
  ■亮点
  特殊“吃货”吃掉垃圾变财富
  离开居民手中的垃圾,将经历什么样的过程,最终抵达终端进行有效处理?浙江联运·广东联炬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说,在垃圾分类过程中,他们在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对可回收物进行分拣,再对接下游公司进行回收利用。
  厨余垃圾则统一运至正在试点运行的厨余垃圾处理点,采用食腐生物处理技术,利用黑水虻对厨余垃圾进行生物转化,成虫可加工为动物饲料,粪便可作为有机肥料,基本实现了零排放处理。而有害垃圾统一在分拣中心进行单独存放,一定量时会运送至有资质的危废处理企业进行无害化处置;其他垃圾纳入原有环卫收运渠道,运至焚烧发电厂或卫生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处理。
  在汕头市雷打石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厨余垃圾最终被运到这里,由一种特殊的“吃货”黑水虻进行“消化”。据了解,黑水虻被誉为厨余垃圾克星,从今年6月底引入汕头市以来,每天能吃掉10吨餐厨垃圾,全面投产之后日处理餐厨垃圾可达50吨。
  根据技术流程,厨余垃圾经过预处理后,会被放入黑水虻低龄幼虫,开始采食转化过程,直到垃圾全部被“吃完”后,虫子和粪便会进行分离,分开利用。通过餐厨垃圾的黑水虻转化,最后产出了昆虫的蛋白和油脂,这是一种优质的饲料原料,而这种昆虫采食转化过程中排泄出的虫沙,也就是虫的粪便,又可以作为功能性非常强的生物肥料。
  “以往,人们将厨余垃圾与生活垃圾混合堆放,通过填埋、焚烧、堆肥、厌氧发酵等,容易引起二次污染,还占用土地资源。”据汕头市环卫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如今通过垃圾分类,将厨余垃圾有机分解,整个过程安全高效、变废为宝,对人畜、动植物无害,对环境和人体无不利影响。
  ■记者观察
  垃圾分类:来一场“习惯革命”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汕头市的垃圾分类工作稳步推进——首批垃圾分类场所已开始实行垃圾分类,第一批“生活垃圾智能分类投放箱”已全部上岗。这意味着,这项事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不再只是出现在文本上,而是走进了市民的生活中。
  按照计划,汕头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首批暨试点项目启动后,汕头市环卫局将谋划下一批实施范围,着手起草方案,朝着2020年至少一个街道建成垃圾分类示范片区的目标迈进。同时,按照国家住建部、省住建厅的要求,着手制定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三年行动计划,以便明确路线图、时间表,明确市、区两级和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
  显然,如今“垃圾分类”这四个字,已不再是网络上网友调侃的热门词汇,而是与你我均息息相关的生活一部分。
  既然与人相关,最终还需靠人来完成。当前,汕头垃圾分类各个环节均有序建设,无论是以智能化手段追寻垃圾踪迹,还是依靠高科技解决垃圾分解问题,无不在加快垃圾分类工作的进程及城市环境的提升。但不可否认,依靠目前的技术手段,垃圾分类的第一关还是把握在每一名市民手中。
  市民是否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是否配合参与垃圾分类行动,是否认真分类生活中的每一份垃圾……这一系列生活“习惯”,都影响着之后垃圾分类的进程和成效。当前,垃圾分类在汕头市十个试点铺开已有一段时间,我们相信,试点范围内的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识必然有所提升。但对于试点范围外的居民,其认知程度同样重要。
  要让市民对垃圾分类有准确的认识,要让全社会形成初步的共识,大范围的宣传必不可少。宣传栏、宣传单张、现场咨询、公益广告、新闻报道……只有不断加强宣传力度,不断刷垃圾分类的存在感,才能让试点内和试点外的市民接收到对等的相关信息,继而普及生活垃圾分类的知识,提高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和参与率。
  垃圾分类,人人有责。这不仅是一句口号,还是一种社会责任。当前,汕头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如果每一名市民都做好垃圾分类的分内事,那么城市卫生环境和文明程度自然能够大有提升。(来源:南方日报)
来源:广东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