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贤德故事
陈汉初:潮学的守望者
发布日期:2019-05-08

数十年来,陈汉初一直致力于潮汕文史研究,并为潮汕文化的传承保护奔跑呼吁。

  陈汉初对潮汕历史文化的研究著述丰富,图为其部分著作。通讯员 摄
  认识陈汉初先生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他是中共汕头市委党史办公室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由于党史办与笔者所在的单位相邻,相识是很自然的。那时,先生给人的印象是:低调随和,又有学人风范。
  转眼间30多年过去了,陈汉初先生在汕头、揭阳辗转多个机关单位和部门。作为一名行政干部,先生的论述和观点,为人和处事,积极追求和政绩,至今仍为人们所啧啧称道。公务之余,他对潮汕历史文化的研究成果,累计已经超过200万字,可说是硕果累累,有不少研究成果,早已载入潮汕史册。
  洪旭东
  主动挑起“周恩来在潮汕”研究担子
  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大潮汹涌澎湃 ,汕头经济特区处处物欲横流,各种诱惑接踵而至。但陈汉初先生不为所动,刚从战场载誉归来的他,卸下铠甲,弹却了身上的尘土,一头扎进了文史档案堆。很多人不理解,一个从战火硝烟中走过来的人,面对如火如荼的特区建设,整天躲在档案馆里,几乎与世隔绝,有意思吗?但先生说:“我是一名军人,军人的使命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何况荣辱得失?”他相信金子总会发光。先生以坚强的毅力和执着的追求,主动挑起“周恩来在潮汕”研究的担子,他收集的周恩来在潮汕史料达数百万字,全部成果被中央文献研究室征集采用。1986年汕头召开了全国性的周恩来在潮汕学术研讨会,他具体负责编辑的《周恩来在潮汕》论文集也随后出版发行。这一时期,正是汕头经济特区从起步走向繁荣的时期,先生没有在热火朝天的市场经济中获得物质上的利益,却在学术研究方面填补了中共党史的一项空白,淘到文史研究的第一桶金,奠定了潮学研究的基础。
  陈汉初先生长期致力于潮汕历史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弘扬,视野开阔,眼光独到。他始终认为,潮汕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潮汕文化作为潮汕人的一个精神载体,总是在不断超越自身界限的过程中发展。他在《潮俗丛谭》《潮人移台史》《潮事论谭》《潮史述论》《台湾潮文化之旅》《汕头埠图说》等专著中,对潮汕历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了充分的论述,形成了自己对潮汕历史文化的独特见解。先生坚守自己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又善于跟上学术的潮流和发展大势,用自己的眼光,去透视现实的问题,让潮汕历史文化焕发出亘古青春的魅力。在汕头社科联工作的10年时间里,先生始终坚持把潮人和潮汕本土的发展作为关注点,让潮汕历史文化的研究与开发旅游资源结合,与城市建设结合,与美食文化结合,使社科研究融入社会日常工作和人民生活之中,社科成果迅速转化为实际效果,为汕头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提供建设性的借鉴。
  建议潮汕侨批申报世界记忆遗产
  陈汉初先生是潮汕侨批申报世界记忆遗产的3位建议人之一。2007年1月,他领衔并与另外两位广东省人大代表一起,向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提出《关于潮汕侨批申报世界记忆遗产的建议》,该建议后来被广东省人民政府采纳。在国家档案馆的大力支持下,侨批档案在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的基础上,2013年6月19日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先生在《从“尺素雅牍”到世界遗产》的一篇万言论文中,通过大量的史料,论述潮汕侨批申遗及申遗成功的历程。侨批作为一种具有超越国界价值的文献资料,给当代人留下了海外华人艰苦创业、开拓拼搏、热爱家乡、惦记亲人的历史记忆,也为历史与现实架起一座文化的桥梁。
  陈汉初先生对潮汕历史文化的情感认同有着切身的体会。他是揭阳人,从部队转业后定居汕头,又曾被派往揭阳支援新市建设。先生认为,潮汕三市原本就是一家人,文化相同、人缘相近、地域相连,人为地割断三市在人缘、文化、经济上的联系,是非常不应该的。他不仅大声疾呼,而且敢于直言上书。2006年,广东省政府公布第一批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潮汕三市共有15项上榜,其中汕头6项,潮州8项,揭阳1项。陈汉初先生发现,在同一文化类别中,出现了三市不同的申报名录。他觉得,历史上潮汕是一个整体,潮汕文化也是一个整体,应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如潮剧,应该是汕头有潮剧,潮州有潮剧,揭阳也有潮剧,而不应该是汕头的潮剧和潮州的潮剧。如果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很容易被外界误解,不利于提高潮汕文化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不利于继承和发展广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他向省人大提出议案,建议在受理潮汕三市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要做一些协调工作。在公布名录时,最好对潮汕三市申报名录做个统一,如潮剧应是三市都有的项目,在名录出现多城市申报时应为:潮剧(汕头、潮州、揭阳),其余类推。省人大把此建议转交省文化厅办理,省文化厅采纳了这个建议,在公布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就采用了先生提出的方式。
  为潮汕文化的传承保护倾注心力
  早在2005年,陈汉初先生就大胆提出国家要将清明、端午和中秋三个节日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此后他又联合多位省人大代表,将此意见以议案方式在省人代会上提出,竭力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对承载着汕头开埠历史的胡文虎大楼和小公园片区的保护,先生更是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通过媒体呼吁到参与政协委员视察、提出建议,不遗余力为保护汕头残留的历史记忆奔走。终于在多方的努力下,有关部门于2010年决定现代给历史让路,规划中的道路绕开胡文虎大楼,使这一铭记汕头历史的标志性建筑得以保存。2013年12月,汕头市人民政府从美国、新加坡以及台湾、广州、重庆等地中聘请了7名古建规划活化专家,对北京大学陈可石教授设计团队承担的《汕头市历史文化保护区详细城市设计》进行评审,先生作为唯一一位本土文史专家受聘其中。
  2014年1月,陈汉初先生被聘为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馆馆员。面对荣誉和褒奖,先生淡淡地笑了笑,说:“能为潮汕历史文化的研究尽一点力,我很乐意!”2014年6月,先生撰写的《关于把汕头列入“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遗迹”捆绑申遗的建议》,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主办的《广东参事馆员建议》转发,并引起省有关领导的重视。
  陈汉初先生30年的文史苦旅,虽经风风雨雨,但总能从不同侧面透视出一名潮学研究者的文化自觉。笔者写下这一点文字,一是为先生加油、鼓劲和打气,让先生鲜为人知的潮学理想和追求得以广为传颂。二是期望借机表达对先生的敬仰之情。先生探索不断、思想不已、笔耕不辍的精神和冲劲,一直在激励和鼓舞着笔者。如今,笔者因为工作关系离开汕头,与他的往来也日渐减少,偶尔联系,先生总忘不了介绍他的研究项目。这位在潮汕文史研究默默耕耘几十年的潮学守望者,令笔者肃然起敬!
  (作者系广东电台汕头记者站原站长、资深媒体人)
来源:揭阳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