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文明城市
加强文物保护 传承优秀文化
——第八批揭阳市文物保护单位扫描(上)
发布日期:2023-05-01

曾母陈氏节孝祠坊。

淡浦村石源公祠。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这些星散在广阔大地上、绵延于岁月长河中的历史文物,凝聚着先民的智慧,见证着悠久古老的文明。它们是中华文化的折射,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坚固基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文物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我们有责任保护自家土壤中的“精神黄金”,传承好揭阳文化的“血脉基因”,保存一个城市的文脉和无形的优良传统。近日,市政府核定公布第八批揭阳市文物保护单位共23处,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市的历史文物资源,共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我们的历史文化,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新增的文保单位。
  ——编者
  ◎曾母陈氏节孝祠坊
  曾母陈氏节孝祠坊位于榕城区中山街道中山路南门南市巷,俗称“曾厝祠”,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潮汕地区唯一尚存的节孝祠坊合一建筑。座西北朝东南,两进夹一庭格局,占地面积约260平方米,时为旌表南市巷曾氏裔孙曾孔温之妻、曾学思之母陈氏“敬事舅姑、义方教子,设粥济饥”而建。节孝坊与祠堂头门结合一体的建筑形制甚为特殊,且石坊构件精美,整体保存基本完好,并留有清晰的历史题刻;祠内二进的石刻壁龛为现存同类建筑部位之罕见做法,且雕刻精美。该节孝坊与祠堂并建,与历史名人及方志文献相互印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研价值、艺术价值,是研究潮汕古代建筑和社会发展历史的重要素材。
  ◎庄氏家庙
  庄氏家庙位于榕城区中山街道南门庄厝围,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座西南朝东北,总面积1391平方米,分为前埕和建筑主体两大部分。建筑主体为面阔三开间(14.19米)、进深十七开间(41.29米),为三进二天井二房四廊布局,前厅门楼为凹肚三山门,红瓦硬山顶,四垂带,家庙庄严、朴实的石门楼三山门为明初原构件,整体布局以“三街六巷”传统形式铺甃的花岗石天井底墁,中堂采用材料硕大、结构宏伟稳健、造式简洁的穿斗抬梁混合式楠木大木梁架,是揭阳市区遗存的明式古建筑。明清先贤许班王、翁同和名人爱新觉罗启襄的厅堂题匾,使家庙有充盈的人文气息。家庙所供奉者为杰出的明代乡贤庄典。该家庙在平面格局及构架风格样式上,保留有潮汕地区明代祠堂的用材及形制特征,其中尤以后两进建筑保存的较为完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研价值。
  ◎淡浦村石源公祠
  石源公祠位于榕城区东兴街道淡浦村东面,是蔡氏裔孙合资于清同治元年(1862)期间先后共建的三壁连建筑,由石源公祠、兴济公厅(左边)、子惠公厅(右边)及从厝、后包厝等构成一整座完整三壁连。公祠座西向东,进深19米、面阔12.5米,清代潮式四点金建筑格局,硬山瓦顶,石木结构,为二进厅格局。南北分别与兴济公厅、子惠公厅建成一片,祠前有宽敞阳埕;子惠公厅、兴济公厅分别为由前厅、前房、两过水房、后厅等构成,前厅前房面宽3间、建筑面积各77.8平方米;后厅“庸德堂”面阔三间。整座建筑内外部装饰木雕、石雕、嵌瓷、彩绘等,整体格局错落有序,风格简朴大方,非常精致,集潮汕传统民居建筑工艺于一体,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研价值。
  ◎石马山天后圣母宫
  石马山天后圣母宫位于榕城区梅云街道石马山,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间,原为供祀天后圣母的三间小宫庙,屡次修建,现保存明、清年代的建筑风格。建于石马山一处裸露的呈莲花状岩石(马鬃石)之上,座南朝北,是一座贝灰沙夯墙琉璃瓦顶、石木结构建筑,二进三开间二从厝对称建筑布局,面宽 21米,进深 10.5米,总建筑面积220.5平方米,抬梁穿斗混合式结构。整体布局合理、小巧玲珑、庄严肃穆、华丽壮观,宫内有梁架、脊饰等建筑构件及木雕、石雕、灰塑、嵌瓷、彩绘等饰件,集潮汕民间传统工艺于一体。该宫除供奉天后娘娘外,还有北宋高僧大峰祖师、地母娘娘等,是当地民俗信仰活动的传承载体,也是一处休闲游览胜地。该建筑在选址、布局、尺度控制、空间流线
  组织、与自然环境要素结合等营建方面,特色鲜明,显现传统匠人的智慧,反映中国传统天人相合的文化理念,是揭阳区域内建宫庙较早的一座。
  ◎院前古庙
  院前古庙位于榕城区炮台镇浮岗村院前东侧,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期间有多次修缮,最近一次为1993年重修,现建筑物基本保留清代建筑风格。座西北向东南,二开间二进一天井一埕传统庙宇建筑。背靠青山,前绕绿水,古榕参差,庙宇俨然。庙前道路古时为潮州府至揭阳县的驿道和邮差路。庙内悬挂嘉靖皇帝御赐的金字牌匾“惟神有灵”,该牌匾由明代书法大师严嵩跋敕,其书法艺术价值较高,是不可多得的珍品。该牌匾对明代朝廷的旌表制度及牌匾制作的规制样式、尺寸、材质等级的研究,对严嵩的榜书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物参考资料。该庙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人文历史研究价值和保护价值。
  ◎埔尾村黄氏家庙
  埔尾村黄氏家庙(堂号思成堂)位于榕城区地都镇埔尾村顶乡,为“榕江进士村”埔尾村黄氏祖祠,由明嘉靖间本籍进士、南京兵部郎中、南宁知府黄鹏于明嘉靖初倡建,已有500余年历史。该建筑为潮汕明式传统祠堂格局,座西北向东南,三间二进,硬山顶结构,建筑面积294平方米,总体布局匀称,结构紧凑,造型精美,装饰秀丽,具有典型的潮式祠堂风格。家庙经历明建清修,现存有不同时期名人的书法、工艺作品,文化内涵丰富而且质量较高,尤其是明代名人黄鹏、吴殿邦等人的书法手泽尤为珍贵。嘉庆武状元黄仁勇所赠匾额,也为祠堂增添了文化分量。该家庙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研究价值及保护价值。
  ◎高湖社区黄氏家庙
  黄氏家庙(致政祖祠)位于榕城区仙桥街道高湖社区,始建于明代。座西北向东南,三山凹肚门硬山顶、二进一天井两廊二房布局,面阔五开间(11米),进深11开间(20.3米),建设面积224.7平方米。建筑用料及工艺特别讲究,其三山凹肚门的石刻、木雕、彩绘等工艺精致,该家庙平面空间格局、结构梁架及装饰装修均保存较好,工艺精美,反映出揭阳明清祠堂建筑的修建工艺与祠堂文化传承,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研究价值及保护价值。
  ◎肯堂公祠
  肯堂公祠位于榕城区凤美街道广美村寨外围,由广美村黄立第、黄立朝兄弟于清光绪年间创建。座西北朝东南,占地面积238平方米,为二进厅一天井布局,面宽12.7米、进深18.2米,具清代潮汕祠堂的建筑特色。祠前大埕保存有一座旗杆夹斗座,祠内保存有清末牌匾、梁架金漆木雕画、嵌瓷、木雕等构件,梁架木雕图案种类繁多、雕工精细、线条流畅。公祠的建设初衷是作为私塾所用,建成后也一直作为族内适龄儿童启蒙培育的场所,为当时渔湖镇第一所小学教育机构所在地,促进了当地人才教育的发展。该祠为本地区保存原貌较完好的一座祠堂,是研究本地区祠堂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具备一定的历史研究参考价值和历史意义。
图文资料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提供 蔡烨华 整理
来源:揭阳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