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文明城市
“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82)
榕城区图书馆:老城一道文化风景线
发布日期:2022-02-09
  如果说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那么公共图书馆就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宝库,是传播科学文化的重要阵地,在启迪人、滋养人中,推动着一座城市长远发展和文明进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闲暇时光,来到图书馆翻阅喜爱的书籍、品味笔墨书香气,更是成为了不少市民日常生活中的休闲方式。
  2022年元月,我们“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采访组就来到位于东湖路的榕城区图书馆,探访这一连续5次被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的单位的“前世今生”,以及其在建设书香社会、推进全民阅读中作出了怎样的积极贡献?
榕城区图书馆位置图。阿龙 制图

榕城区图书馆阅读区。区图书馆提供
  记者 潘彬彬
  揭阳最早图书馆与南宋复县同龄
揭阳学宫尊经阁,为揭阳最早的图书馆。阿龙 摄
  图书馆可谓是城市文化的一个窗口,而揭阳县最早的图书馆,当属学宫的尊宫阁,宋绍兴十年(1140)建,清道光三年(1823)改建该阁藏书室,专供游庠士子阅读。榕城书院自清乾隆之后,图书庋藏日增。民国9年(1920),揭阳成立通俗图书馆,后并入民众教育馆。民国25年(1936),榕城开设有私办光夏图书馆。
  1949年10月19日,揭阳解放。1950年初,揭阳县军管会接受了民众教育馆和光夏图书馆,建起了文化教育馆,下设图书室。1958年,文化馆图书室与县总工会图书馆合并,组成揭阳县图书馆,初址设于孔庙大成殿,属文化馆管理,藏书近2万册。1964年下半年,因孔庙大成殿辟为县展览厅,图书馆遂迁址于榕城韩祠路38号。
  1968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图书馆的正常业务处于瘫痪,馆舍还一度被县治安指挥部移用为囚人地方。到1973年下半年始恢复开馆,清理了在“文革”期间被查封的1万多册书籍。
  1980年,县图书馆从文化馆分出,成立独立单位,此后,该馆图书庋藏猛增,至1985年底,已达8万多册,图书流通量也迅速增加,外借图书年均7万多人次,馆内阅览年均3万多人次。
  1986年至1991年,揭阳县图书馆藏书建设比较扎实,并于1986年起开始实行《古今图书集成》、《图书集成初稿》及其他工具书向读者开放,设立为读者代借代查资料、代复印、代邮和预约借书等制度,同时做好咨询工作,办好图书流通点,区别对象服务,做到“为人找书”和“为书找人”。
  条件落后,旧馆限制了长远发展
  老蔡珍藏的20世纪80年代借书证。阿龙 摄
  年过六旬的老李是揭阳县图书馆的常客,说起与图书馆的“不解之缘”,老李满是美好的回忆。“图书馆与我家很近,只要一有空,我就喜欢往这里钻,一看书就是两三个小时。”老李告诉记者,自己坚持多年的阅读习惯也是从这个图书馆培养起来,图书馆可谓是他的精神乐园,只要坐进图书馆,就像与外界的喧嚣彻底隔绝了一般,只想闻着清新怡人的书卷味,尽情徜徉在知识海洋里。
  老蔡,20世纪80年代初还是个高中生,为方便到县图书馆借书,父亲特意为他办理了一张借书证。这张借书证伴他阅读了多部文学作品,让他走上文学之路,而借书证至今成为他珍藏的“书签”。
  彼时,随着全县图书馆、室的普及,群众读书用书蔚然成风,但揭阳县图书馆在榕城韩祠路38号的馆址仅有300多平方米,且为平房,条件很差,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与揭阳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势很不相称。1990年中,就有几百位读者写信向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新图书馆的要求。
  1991年初,县委县政府顺应民心,下了决心,决定新兴东路县石油公司选新址征地迁建,原址扩建成县工商银行,工商银行在韩祠路学宫北侧的行址改建成新的图书馆。但在1991年年底,国务院批准揭阳撤县建市,原来筹建县新图书馆和县工商银行新楼的计划遂中止。
  1992年初,随着揭阳撤县建市、设置榕城区,原揭阳县图书馆改名为揭阳市榕城区图书馆,为进一步发展图书馆事业,更好服务群众,满足群众与日俱增的文化需求,榕城区图书馆新馆建设项目又被提上日程,于1995年3月动工兴建,选址在榕城区东湖路,1996年新馆完成土建工程,2000年1月完成装修并正式向社会开放。
  自我蜕变,新馆带来全新阅读体验
榕城区图书馆阅读区。区图书馆提供

榕城区图书馆藏书间。区图书馆提供
  榕城区图书馆新馆正式启用,既给广大市民提供更加舒适优雅的阅读环境,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也让榕城区图书馆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新建成的榕城区图书馆主楼分6层,总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目前总藏书量达35万册,设有社会科学借阅室、少儿借阅室、自然科学借阅室、学术报告厅、书画展厅、报刊阅览室、电子多媒体阅览室、盲人盲文阅览室等8个大型厅室,共有阅览座位415个,可以满足市民多层次、多样化的阅读需求。
  作为榕城区重要公益文化机构之一,榕城区图书馆不断发展藏书建设,进一步改善藏书结构,并整合资源,完善硬件建设。榕城区图书馆馆长郑沛佳介绍,为更好服务读者,图书馆购置了公共无线网络服务平台,实现全馆免费公共无线网络全覆盖;先后购置了“歌德电子图书借阅机”“博看电子报刊借阅机”,提供超过6000种电子资源供读者免费借阅、下载;每季度按书籍借阅频次统计,发布热门图书排行榜,及时推荐好书新书。为方便读者借阅,图书馆采用分科式、全开架、藏书借书读书、查询等“四位一体”及“一证走全馆”的管理模式,坚持所有项目全部免费开放,坚持节假日正常开放,每天开放时间达11个小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年均进馆阅读人次超过15万人次,图书借阅超过12万册次。这些数据,在全市公共图书馆中处于领先地位。
  延伸服务,深化拓展读者服务
  除了在提高图书馆藏书质量和借阅率、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的同时,榕城区图书馆还积极开拓延伸服务,坚持广泛开展有特色的读者活动,着力打造服务品牌,架起了连接图书馆和读者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使图书馆在新的社会环境中,更好地践行为社会服务的宗旨,更好地履行为社会服务的职责。
  据郑沛佳介绍,随着居民的物质生活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榕城区图书馆积极探索多种服务形式和功能,近些年,图书馆每年都会以重要节日为契机,开展公益讲座、读书交流会、专题阅读推广、主题展览等形式多样的全民阅读推广活动,激发广大市民参与的热情,诸如“唐诗宋词朗诵会”、“图书馆一日游”等亲子活动,引发小读者们燃起对中华优秀诗文的兴趣;每年5月开展的“图书馆宣传服务周”活动,让市民感受到浓厚的读书氛围;利用每年“4?23 世界读书日”开展主题读书活动,设立图书专柜供读者免费借阅,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不定期开展主题丰富的摄影及书画作展览,给读者带来美的艺术享受;常态化的送书下乡活动,深受社区居民的热烈欢迎等,都已成为图书馆标志性的品牌文化活动。
  近两年,因为新冠疫情影响,特别在特殊时期需要把控进馆人数,榕城区图书馆就适时调整服务重点,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融合线下与线上资源,线下建成街道分馆6个,社区服务点18个,率先完成了首批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任务,打通了群众阅读“最后一公里”,同时大力策划开展线上文化活动,如线上故事会、线上知识问答、线上展览等互动活动,全方位满足市民的学习需求。
  因基础业务扎实,服务效能显著,榕城区图书馆于1999年、2005年、2010年、2014年、2018年连续5次在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中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成为我市唯一获此等级的公共图书馆。
  守正创新,打造党史学习教育新阵地
记者采访郑沛佳馆长(左二)。阿龙 摄
  近年来,随着公共图书馆各项服务功能的不断发展和延伸,公共图书馆已成为一个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发挥着引领城市文明的重要作用,而传承好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淬炼的红色基因,不仅是摆在公共图书馆面前的重要思想政治工作任务,同时也是公共图书馆的神圣使命与义不容辞的责任。多年来,榕城区图书馆党支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将党史学习教育同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结合起来,精心打造出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的党史学习教育新阵地,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郑沛佳介绍,榕城区图书馆利用自有资源优势,投资10万元设立了面积50平方米的“党史学习教育阅读专区”,精心挑选《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共产党简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等党史教育书籍2000多册,配置阅览坐席24个,供全区党员干部和广大读者免费借阅。同时,依托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流动专柜”进基层活动,挑选党史学习教育图书250册,各分馆、服务点流动展示,供广大群众阅读,引导广大群众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2021年共流动展示10场次,受到基层党员干部的热烈欢迎。此外,图书馆还不定期举办“党史学习教育主题阅读讲座”,邀请专家作主题阅读交流讲座,普及党史知识,推广红色经典读物,并举办红色摄影与美术作品公益展览、红色文化主题诗词大讲堂等公益活动,让市民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受到熏陶教育,在互动中带来快乐与共鸣,增进市民对红色文化的了解。
  从揭阳县图书馆,到现在的榕城区图书馆,不仅有着空间上的变化,更有经历时间沧桑洗礼后设施、设备的提升,这里,保留着一代老读者对知识的最初渴望,同时也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新读者,踏入知识的海洋。展望未来,郑沛佳说,今后,他们将继续立足图书馆的阵地、服务与资源,注重根据读者的阅读需求,不断进行服务创新,深化与拓展阅读推广,为读者带来丰富的文化体验,推动全民阅读,让市民更近距离地接触、感受、拥有文明,让榕城书香四溢!
来源:揭阳日报网